金培懿

主講人簡介

姓    名:金培懿
職    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論文題目:戰後日本經學研究法之摸索發展與走向(1948-1968)──以《日本中國學會報·學界展望》為考察核心
論文摘要:
  「日本中國學會」成立於昭和二十四年(1949)十月,其機關誌《日本中國學會報》亦於當年發行創刊號,會報卷末設有〈學界展望〉這一單元,原則上負責撰寫〈學界展望〉的各大學研究室,對日本學界自前一年到當期學報發刊撰稿為止,公開發表、刊載、出版的有關中國學之研究成果、分「哲學」、「文學」、「語學」三部門,對之進行整理性的總體評論。通常負責撰寫〈學界展望〉的大學研究室,一般會連續撰寫兩集有關日本中國學學界嶄新之研究現況,既對之進行總覽式的介紹,同時亦評述之,進而檢討批判反省之,目的就在「展望」戰後日本學界之中國學研究,希望推進哲學、文學、語學等中國學三大學術領域,在研究議題、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研究效能等方面之「進化」與「深化」。
  而若從創刊號之〈學界展望〉乃是總論昭和二十三年(1948)至隔年昭和二十四年(1949)《日本中國學會報》創刊號撰稿發行為止,日本中國學研究中有關「經學.思想」領域的研究現況,則我們可以說:自《日本中國學會報》創刊號至第20集為止的〈學界展望〉「經學.思想」部份,乃是對戰後日本學界自1948年至1968年,橫跨二十年的日本經學.思想研究的檢討與批判。有鑒於此,筆者以為第1集至第20集《日本中國學會報》〈學界展望〉,是我們考察研究戰後日本中國學界經學研究方法之摸索發展與走向的可信寶貴資料。
  而筆者關注的是:日本中國學會今日主要雖以「哲學」、「文學」、「語學」來三分日本「中國學」之內容,然在戰後日本中國學會設立之初,此三大學術領域在早期並非以「哲學」一詞來統攝文學、語學以外之中國學研究。蓋「哲學」一詞定於一尊,基本上是自《日本中國學會報》第33集以後,亦即1981年以還的事。學會設立初期,原本是以「經學.思想」分立的形態來評述該年度「文學」、「語學」以外的,其他包含政治、經濟、社會、天文、宗教在內的中國學研究。但這此一研究領域,在「經學.思想」這一「舊名」不足以包攝其多元內容,乃至名不符實的現實情況下,在一九八○年代以後,則整合為「哲學」一名。換言之,經歷約三十年的試行摸索、檢討反省與展望改良,「經學.思想」研究的發展結果,一目瞭然地即是「哲學」一詞取代了既有的「經學.思想」,成為統稱日本中國學研究中文學、語學以及學報並未納入的史學以外的其他範疇。而關於此點,三浦國雄先生亦曾指出:戰後日本中國學研究中,哲學、思想領域研究的發展是由經學向哲學,且其言:

  約莫是在一九六○年代前半,學界內部產生轉機,以往型的經學研究,喪失其與思想史研         究拮抗之能力,無法成為中國哲學研究之主流。

  筆者受三浦先生之研究啟發,立足於上述其所提出之結果,擬進一步逐一分析前二十集《日本中國學會報.學界展望》中有關經學研究成果之全體述評,為求能具體分析戰後日本經學研究走向哲學的具體發展過程,試圖究明以下諸問題:在經學研究名稱改變背後,當時經學研究之困局與問題為何?當時日本學界期待與建議的經學研究方向、對象、議題為何?諸如十三經研究成果中偏向哪幾經?關注了哪些單經學史中的議題?或是開發了哪些嶄新的經學研究議題?而被當時學界肯定的經學研究成果有何?此等成果具有何種研究特色?其採用了何種被認可的進步性、科學性與現代性的研究方法?又是從何種研究視角切入研究?或是修正了哪些既有的經學觀點或成說?本文希望藉由考察此等研究議題,可以描繪出戰後日本經學究竟歷經了何種階段性發展以及演變過程,又形成何種研究樣態?為何經過改革的經學研究卻失其舊名?此種發展結果突顯出何種經學在現代學科研究中的處境?以及所以產生此種結果的可能原因何在?又伴隨此種演變結果而衍生出的為題為何?本文試圖通過對此等問題的考察,可以描繪出自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六八年為止此二十年之間,戰後日本經學研究發展之實況。